愿我们都能成长。

【瞎扯】耽美文化背后的性别意识

耽美文的质量比言情高?
不否认有相当的言情小说质量也很高,也不否认有相当的耽美小说“傻、白、一点都不甜”,但是就平均水平而言,我身边绝大多数在两个圈子都待过的人(包括我在内)均表示耽美的质量要比言情高。
究其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就我个人的观察,我身边迷恋耽美文学的女孩中女权主义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不混耽美圈的人。
这里头固然涉及到一个社交开拓视野的问题(耽美圈的社交平台众多,我本人就是从小伙伴的微博和知乎开始了解女权的),但是也无可否认,这种隐约的女性主义思想,使得耽美文学人物形象多姿多彩,故事剧情羽翼渐丰。
从受众角度讲,无论是耽美还是言情,早期的、面向低龄的作品都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满足中二病玛丽苏少男少女的爱情甚至性幻想。在言情中这一类小说主要外化为霸道总裁爱上我、女孩清纯不做作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就能钓到高富帅,而在耽美中,这样写则会被人鄙夷“受还是不是男人”。事实上,在耽美圈里,即使是傻白甜,我们也往往能看到攻受武力值皆爆表,高智商倒逼对方放大招的设定。
尽管在日后我们都学会了欣赏和悦纳不同的性格、欣赏温柔的女孩子,但依旧可以想见,在中二病时期会欣赏这类作品的少女们,独立平等的意识一般都比较强烈,而依附意识比较淡薄。
在这样的读者受众的影响下,耽美文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很多,剧情也饱满了不少。这使得耽美圈除却军旅文和出柜情节这种受限于客观事实的严肃题材,普通的都市题材也远比言情更广泛。
不仅因为人物的性格更加合乎现代激进的平等、独立和自由意识,还因为跟琼瑶“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呢,她失去了爱情”这样狗血的台词一统天下的言情圈对比起来,耽美关注“人”本身而非“爱情”表现得更为明显。
典型的例子就是Priest。
所以耽美圈里即使人物再脸谱化、剧情再简单化,也不会让“受除了道德修养高别的啥都没有,偏偏就是能吸引到周围高富帅都爱他”的台本过于泛滥。
其次,从正面的角度讲,耽美文学的人物形象多元化,得益于一定程度(相较于言情界)上“性别刻板化性格”这种潜在性别歧视的打破。
之所以说“性别刻板性格”而不是“性别性格”,显然是因为笔者对这个所谓的“性别性格”感到极为不满。在这个政治正确认为女孩可以不温柔不贤淑的当下,世俗却依旧固执地认为男性一定要勇敢坚强,并把其概括为“男子气概”;而女孩必须要有骨子里的一份良善和美好。
在言情界,这样的“刻板性别性格”表现得非常明显,像耽美里常见的“高功能反社会”人格是万万不能存在的,这有时便缺乏了对人性缺点的探讨。
“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其实“俗”不是白居易的重点,他的“俗”不过是源于文以载道,而非食色性也。
作为一个耽美圈里人,我对耽美圈如今的成就感到欣慰,但我由衷地期盼有朝一日言情也能达到如此高度。
那将会是一个突破。

攻受观念到底歧视了谁?
我在上边用了这么多字来论述耽美受益于“避免了性别刻板性格”而形成的相较于言情的写作优势,并没有吹耽美的意思。恰恰相反,耽美的这一点受益,不能成为圈里人证明自己是平权楷模的论据。因为耽美的这一点优势,不过是由于主角性别皆为男性这一客观条件导致的。而耽美圈本身,其实也没有真正地、彻底地摆脱性别的刻板标签。
所谓“耽美文学”和“同志文学”的矛盾,攻受观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受娘化观”、“受洁观”、“攻宠受观”、“攻控受控观”,无疑是其中的大头。毕竟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纯0和纯1其实都是很少见的,更多的是一种所谓“互攻”的形式。
攻受观念最初的存在意义无疑是非常值得咀嚼的,在那个同性恋维权还未成为“政治正确”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所谓“攻受观念”,极大程度上是言情小说中男女性别的异化。
因此首先出现的是所谓“受娘化观”和“受洁观”,即耽美作品中的受方具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刻板性格”。比方说被相当一部分人诟病“名气与实力不成正比”的早起写手天籁纸鸢及其知名作品《天神右翼》。
事实上,“娘化”这个词,本身也是一种糟糕的性别歧视的外化体现。
“娘”这个字,用于代指性格软弱、害羞甚至温柔得“像个女人”,但我在先前早已强调,这些所谓的“性别性格”,不过是一种刻板的印象,已经构成了歧视。
相当一部分耽美读者讨厌“娘化受”的真实原因,是讨厌那种性格罢了。既然讨厌这种性格,又凭什么把这种性格强加在女性头上,然后用一个“娘”字概括了之?我耽美圈的微博朋友们都非常的政治正确,成天转发些拒绝校园暴力的新闻,殊不知,她们当中不少人持有的“娘化观”,才是一些温柔安静又美好的男孩子读书时常年被“娘娘腔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
我曾经见过有人因为这种糟糕的观念相当不喜欢水千丞的《娘娘腔》,全然不顾此书原意就带有讥讽个别用外在的温顺甚至怯弱去评判一个人的愚蠢行径的意味。
世界上本没有娘化,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
至于“受洁观”,用“落后的贞操观念”来评价虽不为过,但也不恰当。个人觉得“落后的贞操观念”只能适用于部分“双洁党”,而“受洁党”,我除了用“针对女性的封建贞操观念的异化”来形容之外,并无他法。
如果说这两种观念已然引起了耽美圈的广泛厌恶,属于达成了共识的讨厌,那么“攻宠受观”和“攻控受控观”就属于那种没有被广泛意识到的弊端。
我听过最让我无语凝噎的一个神论是“我觉得这个剧情里攻不能这么跟对方厮打,但是受可以”,闻其详者,竟是因为“别人都给你压了你还想怎么样”。
讲得好像被压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损尊严的事情一样,又好像是说,因为“被压”,所以应该得到什么什么权利。
这种无耻的双标观念,跟“中华田园女权”在网上不停逼逼我跟你结婚生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你理应无条件照顾我给我买买买有什么区别?
大清还没亡,对吧?
不要让未开化的性观念成为“你弱你有理”、“表面维权实则侵权”的借口。
最后再谈谈“攻控受控观”。
仅仅从文学的角度讲,随意支使作者,向作者提出“怎么能随便虐攻”、“能不能不要虐受”等无理要求,是会严重阻碍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影响整个圈子的风气的。
毕竟没有谁不食人间烟火,真的能做到完全无视读者的要求和建议,从来不迎合市场的作者是很少的。而在原则允许的条件下,迎合市场这件事情无可厚非。
再者,我有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既然大家口口声声地说着“讨厌刻意娘化受方”、“讨厌脸谱化人物”、“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赞同人物应该是多元化的,赞同人物性格是不会因为“攻受”而被定型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仅仅凭借一个床笫之欢谁上谁下的属性,轻易地喜欢上一个人物呢?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即口是心非地以攻受划分人物形象,自己打自己的脸。既然是以一个人类最原始最低等的行为来划分人物性格,那又如何能不让别人联想到力量崇拜,进而扯进“歧视”的范畴中呢?
当然在如今的耽美圈,已经有相当的人区别攻受仅仅是凭借着“对爱情的主动与被动”态度,这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两性差异究竟是什么?
我上述所有的讨论都建立在一个关于“两性差异”观点的基础上。
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们认为,染色体和激素水平所造成的两性差异集中体现在生理上,而心理上的两性实际并无差异。所谓的“心理差异”,更多地是由社会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譬如说许多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女孩子:“你是女孩子要温柔,要整洁。”而女孩因此把此作为“性别差异”从而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刻板印象”导致性别差异的典型例子。
后来有个朋友问我:“你认为男女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性征。”
然后她就问我:“那你怎么解释跨性别者(transgender),难道他们是想怀孕么?”
我沉默了。
最后她说:“我们必须承认,既然有transgender这类人群的存在,两性之间必然是有差异的。只是这种差异是否含有性别歧视的意味还有待商榷。”
如今的我在接触了身边的一些跨性别者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跨性别者与普通人的差异中,包括了对异于其生理性别的这一性别的生理幻想,包括生理功能、胴体结构甚至性幻想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依旧没有找到关于两性心理差异这一问题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相当一部分的跨性别者对两性差异比普通人更加敏感的原因中,不排除有“长期以来性别观念未得到认可,采取了服药、手术等措施后极其迫切地想要得到认可”的成分在内。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星,她曾多次在自己的节目上强调“女人还是要回归家庭”这一类观点,被人讥讽“女人的身体直男癌的心”。我倒是不认同这样的讥讽,我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她迫切地想要得到一种性别认同——即使这种认同位于社会刻板印象、已经被现代激进青年否定的层面上。
无论如何,我想有一点是很明确的:
任何一种用群体化标签去定义一个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不够科学的。无论是性别、地域还是种族、宗教。就像世界上总会有不吃辣的湖南人和四川人,而绝大多数河南人不偷井盖一样,个体差异性,永远是普遍存在的。
几乎所有因为群体而“被代表”的个体都会有不满,只是因为涉及到非常明显的权利纠纷和历史压迫,在两性话题上这样的不满尤为明显罢了。
而我想,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不二方法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差异性的个体,即使不能做到不用大标签去定义一个人,至少在别人挣脱这一标签的时候,不要给予批评和指责。

评论 ( 37 )
热度 ( 1211 )
  1. 共1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岳如戈 | Powered by LOFTER